(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小包团”旅游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旅游模式,由朋友和家人独立包车定制旅游,因其自由方便,受到热捧。媒体记者采访发现,暑期游如火如荼的当下,不少游客参加“小包团”后,被层层“转包”,旅游过程中不断“踩坑”,扫兴又折腾。

跟团游太累,自由行太贵,“小包团”成为不少人出门旅游的首选。所谓“小包团”,旅游业界也叫独立包团、单独成团、自组团等,就是由家人或朋友组成一个旅游小团队,单独设计旅游路线,单独使用一辆车,聘请一个导游,没有其他人加入。由于路线统一,跟团游的行程往往非常紧凑,甚至沦为“特种兵旅游”。此外,由于团队人数众多,跟团游往往因众口难调,令人感觉身心俱疲。相比之下,“小包团”不仅便于内部协商沟通,而且还能享受到私人订制的旅游服务,因此备受市场青睐。

尽管“小包团”旅游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此次报道却发出了一个严肃的警示:某些“小包团”隐藏着“大麻烦”。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小包团”从一开始就布下了一个“大圈套”——某些网络平台上的“种草”笔记,实际上并非出自游客之手,而是旅游中介公司精心炮制的软文。以“种草”为名,行“收割”之实,此类旅游中介公司在骗取游客的信任和定金之后,往往会将游客倒手“转卖”给各地旅行社。由于不具备规模效益,某些旅行社会将游客再次“倒卖”给没有营运资格的“黑车”司机。至此,被层层倒卖的“小包团”不仅价格虚高,而且旅客安全和旅游质量都缺乏保障。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车辆和司机都缺乏运营资质,一旦发生消费纠纷,游客很容易陷入维权困境,相关监管部门也很难及时介入。

打击“小包团”旅游中的种种乱象,首先应该规范信息发布,由此需要铲除带节奏的“假种草”现象。在7月21日公安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网络水军”的3种造假方式,其中包括“通过批量编造发布各类虚假文章、视频吸引眼球、引流牟利”。“假种草”,实际上是一种“真违法”。对于此类行为,不仅消费者有必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相关网络平台也有必要完善管理机制、加大处罚力度,不给欺世盗名者留下瞒天过海的可乘之机。

对于旅行社而言,游客报团是看中了其品牌效应,无论是从保障游客权益,还是从维护品牌声誉的角度出发,都应当建立合理合法的签约和旅行流程,不应该将“小包团”当成是“一锤子买卖”。换一种角度来看,当越来越多的游客抛弃常规旅游线路,倾向于自主设计旅游路线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对旅行社的常规产品投出了反对票。对此,亦有必要引起旅行社的重视和反思——如果旅行社能设计出更多差异化、人性化的旅游产品,游客何必煞费苦心自主组建“小包团”?如果能将更多游客留在规范化的旅游线路内,不仅游客的权益更加容易得到保障,旅行社也能获取更多收益,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在“小包团”产业链中处于末端的无证司机,也不宜全盘否定——“黑车”司机罪不在人,而在于缺少合法的身份。从满足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出发,灵活的旅游服务不失为一种有益的补充。由此,不妨规范和引导个体旅游服务者的发展,将其转化为带动旅游发展的新生力量。多策并举、齐抓共管,才能清除市场乱象,使“小包团”成为惠及游客的“大福利”。(赵志疆)

来源:光明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