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文 李晗 张玉佳/绘
做环保苦吗?一些年轻人把它变成了件很“酷”的事,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写下注脚。
(相关资料图)
上百万名关注河狸保护的年轻人组成了“河狸军团”,省下可乐钱、奶茶钱为河狸打造“食堂”;有人设计出虚拟游戏形象“小光”,跟它一起去解锁各地美食、兑换光盘行动奖品;有人将地球万物变成笔下童话故事的主角,用生态文学在孩子们心里播撒绿色的种子……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会长初雯雯更新了一个最新的数字,团队通过线上直播等活动吸引加入自然保护公益的青年,已经超过了200万人。
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共有15名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90后和00后。过去5年,他们在当地政府和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在蒙新河狸所分布的乌伦古河流域种下74万颗灌木柳,培养500余名当地野生动物巡护员,开建阿尔泰山在中国境内第一所专业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帮助300多只因人为原因受困受伤的动物回归自然……蒙新河狸数量提升了21%,使这个濒危物种“绝处逢生”。
许多年轻人正在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对食物浪费现象的观察,被95后青年柳济琛转化为“互联网+公益”的创业实践。
2017年,4名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年轻人一拍即合,用一年时间开发出“光盘打卡”微信小程序,于2018年世界粮食日当天上线。作为全球首款基于AI识别来减少食物浪费的产品,用户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光盘”行动兑换奖品。
柳济琛说,超过80%的小程序用户是18-24岁的青年。团队在小程序的迭代升级中加入游戏元素,一个虚拟形象“小光”被创造出来。用户每打卡一次,就可以获得一份虚拟摊位给小光,它会“去到不同城市,解锁各地美食”。这一玩法受到欢迎,后台用户活跃度说明,光盘正在年轻人中成为一种低碳时尚。
小程序可通过AI识别,对用户拍摄的餐具图像进行分类并识别浪费状况。柳济琛记得,他们曾带队辗转全国十几个城市,从大排档、食堂、餐厅到家庭等各类场景,采集了10万多张照片。常常在收餐盘处拍照时,溅得浑身都是汤汤水水。目前,准确率达83%的AI算法,能实时计算出节约粮食的数量和减排量。
“光盘行动的核心理念是低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光盘行动”课题组负责人、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潘杰看来,光盘行动可以转化成数字化的碳减排,使得食物减碳数据也纳入其他低碳工作领域的管理考核体系里面去。
潘杰介绍,全球每年食物浪费的碳足迹相当于向大气排放33亿吨的二氧化碳,占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8%。食物浪费不只意味着巨大的资源浪费和厨余垃圾的处理费用,还意味着严重的污染,我国每年厨余垃圾处理成本约3557亿元,还需要运营费用589亿元。她建议,光盘行动与垃圾减量工作之间可以创造更多的政策衔接。
2021年以来,通过“政府+公益+企业”的多轮驱动模式,以小程序为牵引的光盘行动在线上线下扩大覆盖面。既有面向高校学生的“百城千校光盘挑战”项目,也有面向幼儿园及小学的“光盘行动从娃娃抓起”项目,还有面向餐饮行业的“千城万店零浪费计划”以及面向食品行业的“临期食品守护计划”,从而针对性地解决食物浪费问题,帮助构建制止餐饮浪费的长效机制。
在环境治理爬坡过坎儿的阶段,年轻人啃下“硬骨头”。自2013年起,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移动源处处长张昊龙就与重污染天气作战。
那几年,他们逐步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重化工业产业升级、淘汰小锅炉等工作,但努力的红利还没有到来,频频拉响的红色警报让他们的工作饱受质疑。
“大气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张昊龙说,他和同事摸索出一套重污染天气应对体系:加强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在区域内统一预警标准,开展联防联控,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管理制度等,并创造性提出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管理制。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蓝天就是最好的证明。张昊龙说,通过环境治理,促进了产业集约化、现代化、数字化,装备水平规模化,是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生态环境保护的路上,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万平是科尔沁沙地生态示范区的民间治沙第一人,科尔沁沙地在中国四大沙地中面积最大,其东部边缘的吉林省通榆县新合屯,是万平年轻时插队下乡的地方。当万平发现科尔沁不再是记忆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盐碱地和阵阵风沙,他毅然辞掉工程师的工作,开始了治沙之路。
万平的女儿万晓白,读大学时也每到假期来帮忙。当父亲遭遇治沙缺人又缺钱的艰难时刻,万晓白带着丈夫和年幼的女儿,放弃城市工作,扎根乡村,致力于科尔沁沙化草原的生态修复。
在实践中,他们发现,种下的树根扎不到深处,无暇开发的沙地却长出了小草。这让他们意识到,生态修复要尊重自然规律,恢复草原上的原有物种。
担任吉林省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的万晓白,带动全国各地的数千名大学生志愿者也来参与治沙,如今科尔沁沙漠里的“绿方块”越来越多。
万晓白还在农村中小学首开环保教育课,协助编写环保教材,将环保理念种在孩子心里。
在生态文学作家英娃笔下,生态文明理念藏在一个个生动的童话故事里。
她是我国生态文学儿童文学领域的开拓者,所创作的故事有着温暖的基调,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一滴水、一粒种子,都是拟人化的,孩子们在阅读时,很容易和这些生态主角“成为朋友”。
英娃发现,少年儿童知识面广,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未来环境改善的希望”。
在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征集的“未来食物家”活动中,中国年轻人为减少粮食浪费提出的解决方案颇具新意。有人提出,通过社区支持农业纵深发展,打造“丑菜箱”“剩食餐厅”,减少供应链中的食物浪费;有人建议,对于食物浪费较严重的餐厅和食堂发放并要求使用有二维码的食物垃圾袋,可追踪溯源;还有人说,建立饥饿环境VR体验馆,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亲身体验饥饿。
“保护生态其实可以很简单。”在初雯雯看来,她希望自己和团队能够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让更多青年朋友关注身边的环境,投身到自然保护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年轻人的活力和创造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