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名家名校推荐不一定是真的
为家中青少年选书要心明眼亮
“名师推荐”“名校推荐”“小学生必读”……记者浏览各电商平台发现,各式各样的给青少年推荐的书目乱人眼。至于每个推荐是否靠谱,并无评价标准。
“每一本书都有个‘头衔’,真不知道该给孩子选哪本。”孙婧是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每次给孩子买书都会犯难,“很多书籍都打着‘推荐书目’的旗号,有些其实就是出版社的推荐,根本不是权威。”
记者发现,所有“小学生读物”,推荐人几乎成了标配。有些是“虚化”推荐人,比如“学校推荐读本”“四五六年级必读心灵成长课外书”。有些直接点名道姓,比如一套脑筋急转弯打出了“全国著名语文老师窦桂梅推荐”,一套中国古典小说文学名著写的是“俞敏洪推荐”。记者将带有“清华附小推荐”“窦桂梅校长推荐”拍下来发给清华附小老师和当事人求证,这名老师表示,大多数都不是学校推荐。
在一个平台,记者随机点进10个写有校长或名人推荐的链接,询问商家“是否是本人的推荐”。有2家明确“是”,3家回复“不清楚”,其余均表示“请参考商品详情页面的内容和目录介绍,以收到的实物为准”。
邱女士曾经因为“百班千人推荐”的名头,给孩子网购了一本故事书。“书上印着‘百班千人共读指导活动’的二维码,我扫了扫,结果被拉进一个微信群,有导师会带着孩子进行线上导读,还会不断推荐书目。”邱女士说,孩子跟读了几个周末,觉得没意思就退群了。
中国儿童中心家长服务智库专家陈苗苗认为,有的家长感觉自己对儿童阅读、心理、教育领域不了解,想根据权威机构的推荐来买书,或者想节省选择成本、试错成本,跟着大多数家长下单。电商平台拿捏了家长的心理,包装一些“权威书单”,目的是增加销量。比如很多家长并没有看过真正的“清华附小书单”,但会抱着“跟名校学生同步阅读”的心态,在电商平台下单。
陈苗苗建议,“家庭阅读教育需要个性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在某个时间点的阅读兴趣,作为家长,多跟孩子一起走进书店、图书馆,主动寻找更适合孩子的书,这比各种‘推荐书目’更有意义。”本报记者 李祺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