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公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的通知》(简称《指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建设目标方面,《指南》明确,到2025年,基本形成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累计研制40项以上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基本覆盖智能工厂全部细分领域,实现智能装备、数字化平台等关键技术标准在行业示范应用,满足有色金属企业数字化生产、数据交互和智能化建设的基本需求,促进有色金属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明确体系结构与框架

有色金属行业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正处于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的关键期,亟待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

《指南》明确了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和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由外层与内层构成。其中,外层反映行业特点,即有色金属行业覆盖采选、冶炼和加工领域;内层为外层所包含的具体研制方向,分为基础综合标准(CIA)、装备与系统标准(CIB)、智能工厂标准(CIC)和评价标准(CID)。

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图片来源:《指南》)

内层分为三个层级,其中,底层为基础综合标准(CIA),是结合有色金属行业实际,对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中“A基础共性”细分方向的调整。中间层包括装备与系统标准(CIB)和智能工厂标准(CIC),是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的核心关键。

装备与系统标准(CIB)基于当前有色金属行业的主要需求,用于指导企业采用信息化技术对传统装备及装备系统集成进行数字化改造,并为智能工厂标准(CIC)提供支撑;智能工厂标准(CIC)涵盖有色金属行业从设计、生产、销售、物流、运维等全流程及各阶段,是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中的建设主体。顶层为评价标准(CID),服务于装备与系统标准(CIB)和智能工厂标准(CIC),也是指导行业智能化建设及评价智能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依据。

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向下延伸形成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第二层为基础综合、装备与系统、智能工厂及评价等4个部分,第三层为第二层4个部分的细分领域,具体划分为术语定义、标识等13个专业及方向。第四层对第三层的设计建设、数字化平台及智能生产等领域进行细分,包括元数据与数据字典、生产过程优化等13个部分。

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图(图片来源:《指南》)

细化标准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指南》切实发挥标准对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具体来看,基础综合标准(CIA)是适用于有色金属行业的通用型标准,根据行业特点,基础综合标准分为术语定义、标识等2个部分。术语定义标准用于规定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领域使用名词的术语和定义,以及其所对应的外文表达等。标识标准用于对有色金属行业中各类对象进行解析与唯一性编码,规范标识编码规则,提高行业标识编码系统的兼容性。

装备与系统标准(CIB)用于解决智能装备的集成控制和数据交互,以及生产过程中设备设施的协同生产问题,分为智能控制系统标准、智能设备设施标准等2个部分。智能控制系统标准主要规定有色金属行业智能装备的控制方法、多装备的集成控制与协同、数据接口及协议规范。智能设备设施标准主要包括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所采用的设备设施标准。

智能工厂标准(CIC)分为设计建设、通用技术要求、数字化平台、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智能运维和智能管理等7个部分。其中,设计建设细分为智能工厂设计、智能工厂建设等2个部分;数字化平台细分为元数据与数据字典、工业大数据、工业网络、数字仿真等4个部分;智能生产细分为生产过程优化、智能检测等2个部分;智能物流细分为智能仓储、智能配送等2个部分;智能管理细分为供应链管理、能源管理、安全环保管理等3个部分。

评价标准(CID)主要用于验证和评价智能工厂的设计和建设、设备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层级、工艺流程的能力成熟度等内容。该类标准可有效指导标准实施,对有色金属行业已有和待建智能制造项目进行评估,进一步指导企业的智能化建设,使企业尽快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建设思路,明确建设要求和目标,规范智能建设过程,为智能验证和评价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评价标准分为能力成熟度及模型、智能工厂评价2个部分。

在实施路径方面,《指南》提出强化组织协调、推动成果转化、加强宣贯实施。对于推动成果转化,《指南》明确,加快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化技术创新,加速重要成果转化,重点研制适用性较强的有色金属领域基础共性标准及关键技术标准。及时总结固化成熟经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标准研制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行性,为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关键词: